每到过年,免不了带娃到处走亲访友。
这本是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的好事,但在一些孩子眼里,却像极了折磨自己的苦刑。
亲耳听过一个大班的小男生说:
“大过年的,我宁可待在家里,也不想妈妈拉我去见这见那……
特别讨厌那些大人说的话,太不喜欢了。”
没想到,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大人之间聊的话题,和孩子的互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来困扰和伤害。
尤其这5件事,也许我们无心,但在孩子看来却是有意,有可能成为他一生的阴影。
第一件事:当众问孩子学习情况
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受启发的图片。
那是某个孩子的过年愿望:
“马上过年了,请做个招人待见的叔叔阿姨,别逮个小朋友就问考了多少分,在班里第几名。
我们问你工资多少了吗?
几套房了吗?
换车了吗?
要二胎了吗?”
寥寥数行,字字珠玑。
别说孩子被一大波亲戚问班级排名、成绩分数问到很烦,就连父母都觉得尴尬。
考得好、学习不错当然不怕被问。
就怕学得一般,资质平平,一说出来就被当成反面教材。
有次去亲戚家,看到还在上中班的小外甥被现场的大人“灵魂拷问”:
“在幼儿园拿了多少小红花呀?”
“老师有没有奖励过你?”
“会数1到100了没?”
小外甥一脸为难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连我都有点看不下去。
真担心他说出的答案不是大家想要的,会迎来另一波打击和挫败,给他造成心理阴影。
李玫瑾教授说了: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志。”
当众问孩子学习情况、班级排名,无疑是把孩子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自己的不足。
这么做,只会徒增孩子的烦恼,伤害他的自尊心。
所以请打住,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客套,表达这种毫无意义的关心。
真想问的话,可以换一种方式:孩子,你这学期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没?
第二件事: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小时候,我就不太喜欢过年走亲戚。
因为那就是个大型“比较式批斗”现场:
“XX真乖,跟你完全不一样。”
“哟,你长得还没有XXX高,该吃多点啦。”
“多向XX学学,一看人家吃完饭就主动帮忙收拾,你却这么懒。”
或许大人想借此机会督促孩子们积极向上,变得更优秀自律。
却忽略了,总是被比较,孩子内心有多痛苦和糟糕。
有一项关于“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调查,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
最恨父母拿我和别人作比较。
特别是大过年的,孩子就想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玩一下,放松一会。
可大人的“比比比”,不仅像一盆冷水“哄”地一声浇了过来,掐灭了所有的热情;
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行,被父母嫌弃。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经常遭受打击的,很容易自卑,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尊重孩子,请别一见面就拿孩子和别人比。
要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优势和长处,多接纳、肯定他好的方面。
一个经常听到父母说“你进步了”“你比之前努力了”的孩子,才懂得和过去的自己比,收获更多成长的动力和信心。
第三件事:要孩子表演才艺
易烊千玺做客《春晚进行时》,曾自爆小时候最怕过年亲戚让表演才艺。
在大家看来,他5岁就上电视节目,比其他同龄人多才多艺。
但每次有人说“烊烊来跳个舞”、“烊烊来表演个节目”,他只想赶紧逃离现场。
这番话,瞬间引起大家的共鸣。
多少孩子,一到过年回老家,但凡有点才艺都会被要求说“来,表演一个”。
可能父母会觉得,这有什么,给亲朋好友展示一下自己厉害的一面,还能练练胆。
然而孩子想的只有别扭、厌烦和逼迫,甚至觉得自己成了取悦别人的工具。
老舍先生说过:
“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不要拿孩子的表现,炫耀自己的教育多成功。
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慢慢形成羞耻感,别破坏他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接纳。
可以学一下傅首尔的做法:
别人要她儿子背诗,她不是在旁边附和、鼓励,而是看得出儿子不想背,便主动说:
“我来帮他背,我给大家唱个歌都可以。”
正因为觉察到儿子在这种环境中感到局促、紧张,她毫不犹豫替儿子出头,让儿子知道“你可以拒绝”。
无论在什么人面前,身处怎样的环境,当父母的,一定要以孩子的感受为优先。
如果孩子不愿意,或不适合被推上台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父母可以教他拒绝,保护他小小的自尊心。
第四件事:逼孩子分享
记得有一年春节,女儿突然冷不丁冒出了一句:
“妈妈,你和爸爸回老家吧,我不想去了。”
这不像女儿的正常反应,问她原因,才知道:
每次回乡下,别的亲戚看到她有好玩的玩具,或美味的零食,我都会说一句“和他们分享”。
以为这么做,能让女儿交到朋友,给人留下好印象。
殊不知,要她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让她觉得难受和委屈。
想想也是,年幼的孩子有强烈的“物权意识”,强迫他分享的话,很容易让他失去“拥有自己东西”的安全感。
而且会导致他产生“我不分享就是个坏孩子”的念头。
到最后,他要么真的“叛逆自我”,要么委屈自己,讨好似地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分享出去,哪怕内心一千万个不愿意。
有位知乎网友,小时候带着心爱的变形金刚玩具去亲戚拜年。
表弟吵着要,他不想给,却被妈妈指责:
“你这么自私,你是哥哥,送给弟弟玩不行吗?”
看着表弟拿走玩具开心回家的样子,他哭了很久。
自那以后,别人抢他或拿他的东西,他都不会说“不”,就怕自己不分享妈妈不爱他了。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7岁前并不具备道德自律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还小,别拿“分享”这件事来要求他,说他的不是。
爱孩子,一定要尊重他的意愿,和他一起捍卫他的所有权。
如果有人让孩子分享,听听孩子怎么说,他不愿意的话,该拒绝就拒绝,不要不好意思。
只有“我的”不受侵犯,孩子才能在安全、满足、愉悦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第五件事:强迫孩子打招呼
过年聚会时,这样的场景很常见。
碰到许久未见的亲戚,几句寒暄后就要身边的孩子打招呼:
“来,这是伯伯,快叫。”
万一孩子害羞、怕生,愣是半天喊不出口来,就不停催促他:
“就喊一句伯伯好,快!”
这时孩子如果还抿着嘴啥都不说,大概率会被批评“没礼貌”,莫名其妙挨一顿指责。
有位网友这么分享道:
小时候不爱叫人,妈妈就说他胆小怂以后没出息。
结果他确实“没出息”,大老远看到人都会怂,不敢打招呼。
这些“不懂事”、“丢脸”、“胆小”的标签,一旦随便贴到孩子身上,就很难撕下来。
有的孩子天生就不爱主动,面对陌生人很难一下子就熟络起来。
总是强迫他见人要打招呼,逼他做不擅长的事情,做不到就埋汰、批评他,只会让他内心更加痛苦和不安。
就像节目《拜托了妈妈》里,几位小孩说的:
“我都不认识他们,我为什么要打招呼呢?”
“妈妈你别老逼我打招呼。
虽然我不高兴,但是我还得做。
我听妈妈的话,但我不愿意。”
“妈妈你能别逼我了吗?”
即便“乖乖听话”,嘴巴变得很甜,一直“叔叔”前“阿姨”后。
可没有一个孩子内心真正喜欢、认可这件事。
所以,请放过那个不愿意打招呼的孩子。
可以跟他介绍眼前的人是谁,应该怎么称呼,或者用孩子的口吻示范一下。
如果孩子主动开口了,给他鼓励和肯定;如果没有,也平常心接纳和看待。
父母不强迫,孩子才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过年嘛,大家都图个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别让外界负面的评价,充满压力的环境伤害到孩子脆弱、敏感的心灵。
少一些强迫、批评和指责,多一些爱、肯定和尊重。
相信这样轻松愉悦的春节,终将成为孩子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大过年的,大家在笑,也让孩子过个一生难忘的快乐年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