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年恐惧症吗?”
表妹突然间在微信上问我这个话题,我一度感到诧异,怎么会有人不喜欢过年。
结果她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我瞬间陷入了沉思——
“过年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是大人们的大型作秀场,大家比孩子、比老公就罢了,还能看到一个个为了面子,使劲夸奖别人家的孩子,诋毁自己家的孩子。”
“为了拉近关系,他们还出卖我一个又一个的秘密,丝毫不在意我的自尊心。”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好像也确实发生过好几次类似的事情。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很多中国式父母,他们逢年过节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多少会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在亲朋好友面前装大方,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举动,导致小孩过得苦不堪言,一生都难以抬起头来。
这让我想到了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些“无证上岗”的父母,可能比孩子更需要教育。
孩子被欺负时“假大方”,自作主张替孩子原谅对方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便要学着社交,在跟外人接触的时候,难免可能会出现各种摩擦和矛盾。
当小孩被欺负的时候,有些父母为了装大度,教孩子忍气吞声,甚至当着他们的面原谅对方,还责怪自家娃过于敏感,别人只是在开玩笑罢了。
父母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1、让孩子感觉到不受重视。对于小孩而言,他们的世界中心是父母,在被欺负的时候,小孩的肢体以及心理确实都感受到了伤害,对方的恶意攻击令他们愤怒。
父母作为孩子的避风港,如果这时候不能及时察觉到孩子的情况,反而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很容易导致小孩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内心极度压抑不安。
2、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父母是孩子的底气,一旦你们选择回避态度,小孩就容易对暴力屈服。当他们下次被欺负的时候,选择了默默忍受,而不是勇敢反击。
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别人欺负我,爸妈不会出手相助,所以告诉爸妈也没用。
最终的结果就是: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欺辱,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曾经就有研究发现:在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孩子中,八成小孩在被霸凌的时候,不会告诉父母,而是默默承受。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就是因为父母曾经漠视或者息事宁人的态度,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孩子被夸奖时,父母“假大方”捧别人家的孩子
“你家孩子真是太优秀了。”
“他哪儿比得上你家孩子,我嫌弃他都来不及。”
类似的对话,是不是莫名的熟悉。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中庸之道”,生怕自家孩子出了风头,或者是被夸以后就骄傲自满。
为了预防这类事情的发生,父母会选择捧高别人家孩子,诋毁自家小孩,努力表现得很谦虚,故作大方。
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只是护住了父母的体面,但却伤透了孩子们的心。
马丁在《超级演说家》的某次演讲中提到:“我爸对我深深的不认同,会从小带给我深深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转化为深深的逆反。”
对于小孩来说,他们最需要得到的莫过于父母的一句肯定,这将会带给孩子们莫大的自信心,将来哪怕遇上困难,也敢迎难而上。
但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地在外人面前打压孩子,这会令他们出现无力感,甚至自卑到骨子里,将来一辈子都消除不掉,最终一事无成,难以做出大成就。
对外人大方,对家人“哭穷”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父亲就经常做出此类举动。
父亲因为好心帮同事做担保欠下了一笔债,无奈住在“半地下室”,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异常拮据。
可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德善父亲依旧对外人“大方”,因为可怜所谓的“穷人”,所以花钱买大箱土豆、买不喜欢的盗版胎教磁盘,为骗了好几次,依旧不听劝。
面对妻子的愤怒,他总是说“买这点东西花不了多少钱,这个世界上,比我们差的人多了去了。”
可却没曾想过,家里因为债务问题加上三个孩子的教育开支,已经穷得开不了锅,没钱的时候,妻子还得拉下面子跑去跟好姐妹“借钱”。
对外人的大方和善良,如果都是建立在牺牲家人的幸福感之上,是否也算“自私”呢?
现实中类似的情况似乎并不少见,越是无能的父母,越喜欢“穷大方”,打肿脸也要充胖子,结果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但让家人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痛苦不堪。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