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锦鸿博客,我是博客的博主,在这里你将收获丰富的育儿知识,海量正面教材,孩子早教要从小抓起,为您分享大量育儿经验,下面开始我们的分享。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学,曾经是无数未成年人向往的地方。它是学生从象牙塔走出迈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大学中既有学生时代的善良单纯,也有社会的现实冷酷。
大学本该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绝佳地点,但是近几年来,大学教育文化却呈现出令人失望的一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就曾经对中国的科学研究文化进行过严厉批判。他说道,在中国,做研究还不如拉关系,他自己就曾亲眼见到几个老院士对着处长点头哈腰。在中国,研究课题要考虑不是和研究相关的因素,更多的是要以文章为导向。
他在北大的毕业典礼上说道,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并非易事,但是却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然而,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却充斥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利己主义者指的就是那些只关注自己利益的人,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能会违背良知,甚至还可能会丧失作为人的尊严。总之,他们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在大学中产生的呢?
首先,利己主义者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当前社会是一个非常浮躁的社会,“快”和“成功”是整个社会的主题。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可能会出现几个反转,有的人在一夜之间就能成名暴富。人们仰慕那些成功人士,却对那些没能成功的失败者不屑一顾。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也不再是一个单纯学习和实践的地方,很多大学生都在进入社会前提前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更高的工资,更漂亮的简历意味着更多HR的青睐。
如果在读大学时不能提前做好准备,那就意味着毕业后很难找到好工作,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很多大学生无心于学习知识,也无法沉下心来进入学术研究。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日后过得轻松一些,每个选择都非常现实,功利主义思想也在这些大学生心中扎根。
费因伯格在《心理学利己主义》一书中说道,如果将利己主义者看重的利益换成快乐,那么利己主义者就变成了“享乐心理学利己主义”。也就是说,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享乐主义的思想通常会发生在两种极端的人身上,他们出现享乐主义的原因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拥有享乐主义思想的人往往会出现在家庭条件特别好或是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孩子身上。
家庭环境特别好的孩子的物质生活通常都能得到满足,他们也常常是家庭资源分配的中心,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对物质要求很高,长大后就很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
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也会出现享乐主义者。他们童年时可能吃了很多苦,父母也比较自私和小气。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就成为了自私自利的人。因为对他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凡事都为自己考虑才能过上好生活,而好生活就是为了享受。
这两种家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的性很强。尤其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种欲望会更加强烈。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用能量标记利己主义者和他周边的人,那么能量变化则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利己主义者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能量,他们在社会上十分活跃,善于社交,积极地投入到对未来的建设中。
他们十分擅长获取他人的能量,也就是说,利己主义者永远都是索取的一方,他们几乎从不会主动付出。如果有一天他们主动付出了,那也一定带有隐藏的目的性。
利己主义者的利己针对他周围的所有人,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伴侣朋友,凡是比他能量低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索取的对象。
他们会伪装自己,采取非常高明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钱理群教授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他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经常主动找他讨论问题。
他当时觉得这个学生十分好学,也很有见解,就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后来,这个学生想让他帮忙写一封推荐信,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在写完推荐信之后,这名学生却从他身边消失了。
就连大师也逃不过利己主义者的利用,他们擅长玩弄他人的心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的就是那些体面而不容易被察觉的利己主义者。
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值得人们反思,这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只有重视起来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