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为爱坚守,她做了两个娃娃的后妈,至今还生活在陕北

大家好,欢迎来到锦鸿博客,我是博客的博主,在这里你将收获丰富的育儿知识,海量正面教材,孩子早教要从小抓起,为您分享大量育儿经验,下面开始我们的分享。

来到陕北插队落户的第三年秋天,也就是1972年的秋天,身体瘦弱的张海燕就被大队书记安排到陈家坪小学当了民办教师。民办小学老师虽然也是农民待遇,国家不给发工资,可在学校教书,比出山劳动要轻松很多,每个星期天都能歇上一天,每月还有几块钱的教师补贴,知青们都很羡慕张海燕当上了民办教师。

图片来源网络

刚到学校教书,考虑到张海燕没有教书经验,校长就安排张海燕教一二年级的学生娃。当时学校一共就三名老师,包括张海燕和校长,学校的学生也不多,一个班级十来个人,四年级只有六名学生。

学校的校长叫马明德,当年五十多岁,高小(小学)文化,是一名老教师。另一位老师姓李,叫李延文,小学毕业,当年二十一岁,在学校教书三年了。

第一天走进一年级课堂的那一刻,张海燕被坐在最后一排的两名小学生吸引住了,这两个学生娃穿着一样的衣裳,留着一样的头型(锅盖头),一大一小,一看就是兄弟俩。

张海燕走过去,用手抚摸了一下那个矮个子学生娃的头,小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你个子太矮了,坐到前面来嘛。”

那个学生娃没有回答张海燕的问话,竟然抓着那个大一点的娃娃哭了起来。这下张海燕不知所措了,她忙安抚了一下那个小娃娃,又笑着问那个大一点的学生娃:“你来说嘛,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个是你弟弟吗?”

那个大一点的学生娃一边替那个小一点的娃娃擦眼泪,一边说:“哦(我)叫陈大牛,八岁了,哦(我)弟叫陈二牛,今年六岁。”

张海燕原本想让陈二牛坐在最前排,陈二牛说啥也不肯,他非要和哥哥坐在一起。没办法,张海燕只好暂时让他哥俩坐在了最后排。

那天中午回到办公室,张海燕跟马校长打听陈大牛家的情况,马校长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这俩娃,可是苦命的娃啊……”

陈大牛哥俩家的情况是这样的。

陈大牛的爷爷早年就在黄河上跑船,后来成立人民公社后,陈家坪大队利用紧邻黄河的优势,成立了副业小队,队里买了两只大船,在黄河上跑运输给大队创收。当时刚结婚成家的陈顺生(陈大牛的父亲)也到船上当了一名船工,主要负责装卸货物和拉纤。

陈二牛八个月的时候,那天晚上突然发起了高烧,出现了惊厥昏迷。这下可把陈二牛的妈妈和奶奶吓坏了。那天正好下着小雨,陈二牛的爷爷和爸爸都在船上,陈二牛的妈妈只好让她婆婆照看陈大牛,她背起昏迷的陈二牛就去找邻村的王鸿义老先生。

途中要翻一道山梁,由于天黑路滑,再加上紧张害怕,陈二牛母子俩不慎跌下了几丈深的悬崖。

第二天等乡亲们找到她母子俩时,陈二牛母亲的身体已经僵硬了,她的一只手还抓着陈二牛的手。陈二牛安然无恙,母亲没了,他啥都不知道……

听完马校长的讲述,张海燕流泪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呀,两个可怜的娃娃,再也没有母爱了。

几天后,张海燕就和同学们熟悉了,陈二牛也不那么腼腆害羞了,张海燕再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能自己回答了。张海燕还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陈大牛这哥俩非常听话,学习也认真,天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都能做对。

一天下午,张海燕刚走进教室,正要上课,陈大牛突然来到讲台前,从书包里掏出一把红枣,递给张海燕说:“老师,哦(我)家枣树上结的,都红透了,可甜哩。”

那一刻,张海燕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多么可爱的娃娃呀。

星期天那天,张海燕来到了陈大牛家,她想看看陈大牛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顺便做一下家访。

张海燕是在陈家坪一队插队落户,陈大牛家是陈家坪五队的,两个生产队离得挺远,所以张海燕对陈大牛家的情况一点都不熟悉。

来到陈大牛家时,陈大牛和陈二牛正在院子里的磨盘上写作业,看张海燕来了,陈大牛就朝土窑里喊:“奶奶,哦(我)老师来了。”

很快,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大妈从窑里走出来,很热情地说:“快窑里坐,我给你倒水喝。”

看看院子里和土窑里都拾掇得利利索索,张海燕心里挺欣慰的,一看就知道陈大牛的奶奶是个勤快人。

张海燕刚坐到窑里的土炕上,只见陈大牛的奶奶端着半碗水走过来,不好意思地说:“我的眼神不好,不敢把水倒满,你喝着,喝完了我再倒。”

经过一番交谈,张海燕才知道,陈大牛奶奶的眼睛是哭瞎的,自从她儿媳坠崖后,她天天哭,后来就把眼睛哭瞎了。当时只能看到一点光亮,干什么都凭感觉。通过交谈,张海燕还知道,陈大牛的爷爷和爸爸十天左右回家一趟,在家歇一天,然后还要去黄河上装运货物。在黄河上跑运输虽然很苦很累也有危险,可能挣全年的工分,队里管饭,一天还有三毛钱的补贴。

知道了陈大牛奶奶的眼睛有毛病,张海燕心里又多了一份难受和痛苦,不幸的事情为什么总是落在一个家庭当中呀?

图片来源网络

之后的日子里,每到星期天,张海燕就到陈大牛家来,帮着打扫一下卫生,帮着洗洗衣服啥的,她觉得能帮一点算一点,两个孩子那么可爱,大妈那么慈祥,她真希望这个家庭少一点痛苦,多一点欢乐,让两个娃娃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

陈大牛哥俩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午后,张海燕刚走进教室,只见陈大牛把班里的李春平压在身子底下,一边打一边说:“以后你再敢说老师的坏话,我还揍你。”陈二牛也在旁边用脚踢李春平,还骂李春平:“踢死你个狗日的……”

看老师来了,学生们都回到了座位上,陈二牛也回到了座位上。陈大牛还是压着李春平不让他起来,还用拳头打李春平的脑袋。张海燕赶忙拉起陈大牛,又把浑身泥土的李春平也拉了起来。

原来,李春平站在讲台上学张老师讲课的样子,说张老师讲课的声音就像他家的那只老母鸭,还学张老师擤鼻涕的样子。陈大牛告诉李春平说:“张老师冻着了(感冒了)说话才那样嘛,你咋能说老师的坏话哩。”两个人互不服气,就打了起来。

从那以后,李春平再也没敢说过老师的半句坏话,那一次可让陈大牛给他打怕了。

1974年1月23日,那天是阴历的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张海燕先给大队书记一家拜了年,又去校长家拜了年,然后来到了陈大牛家,她想给陈大牛的爷爷奶奶也拜个年送上一句新年的祝福。

黄河进入封冻期后,船运也就停了下来。每年的冰冻期和雨季汛期,也就是船工们休息的日子。那天陈大牛的爷爷和爸爸都在家,听张老师来了,陈大牛的奶奶赶忙从土窑里迎了出来,拉着张海燕的手走进了土窑。陈顺生(陈大牛的父亲)赶紧端来了炒花生和红枣,还有糖块和糕点,这些稀罕货都是陈顺生父子俩在外地买回来的。当地乡亲们过年,家里很少有这么多稀罕东西。

张海燕原本计划拜完年就走,她还要回去和同学们一起打扑克呢。没想到陈顺生的父母说啥也不让走,陈顺生忙着准备午饭,陈大牛哥俩帮着拉风箱烧火。实在是盛情难却,张海燕只好留了下来。

那顿午饭很丰盛,有黄河鲤鱼,有洋芋炖鸡,有红烧肉,还有炸油糕,这些菜肴平常是很难见到的,就算坐席,也不一样有这么丰盛的菜肴。菜很好吃,陈顺生的厨艺确实不错。吃过午饭,陈顺生的母亲拿出一条花格围巾送给了张海燕,还一个劲说感谢的话,陈顺生也一个劲说感谢张老师对两个娃娃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张老师对他家的关照和帮助。

就是从那天起,张海燕突然有了一个令她自己都觉得不太现实的想法,她想给两个懂事的娃娃做后妈。

当张海燕把自己的这个荒谬的想法告诉了她的好同学时,她同学上前摸了摸她的脑门说:“你也没发烧啊,咋说起胡话来了?”后来张海燕给她父母写信,说想在陕北恋爱结婚,她并没敢说给人家娃娃做后妈的事情。他爸妈回信说,知青回城是早晚的事情,婚恋问题暂时放一放吧……

1975年秋后,在知青们的强烈反对下,张海燕顶着各种风言风语,嫁给了比自己大九岁的陈顺生。那天去大队书记家开介绍信时,大队书记还劝说张海燕:“张老师,婚姻大事不是儿戏,这个事情你可要想好了,这毕竟进门就是两个娃娃的后妈……”

没有犹豫,张海燕毅然决然地和陈顺生领取了结婚证,做了两个娃娃的后妈。当张海燕的父亲得知女儿嫁了一个这样的男人时,差点没气疯了。张海燕的父母给她回信说,以后就不要跟我们联系了,更不要再回北京了,我们就当没生你这个闺女。

结婚后,张海燕就不让她公公和丈夫去黄河上跑运输了,她说她不想要大富大贵的生活,她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吃糠咽菜心里也踏实。

婚后第二年,张海燕生下了一个女娃,取名陈兰花,儿女双全的陈顺生天天为婆姨熬鸡汤,给娃娃洗褯子(尿布),他说从今以后,陕北婆姨能享到的福,他都要让自己的婆姨享到。

陈顺生没有食言,每天劳动之余,他都到黄河捕鱼,有时也偷着做点小买卖,那时做买卖叫投机倒把,要是被逮着是要受处分的。陈顺生运气好,他做小买卖一次也没被逮着过。

一晃就到了1979年秋天,在陈家坪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就剩下张海燕一个人了,当时张海燕心里有多迷茫有多惆怅,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心里就算再苦,又能对谁诉说啊,她给父母写过无数次信,可一封信也没寄出去,她不想再给父母添堵了。

1982年秋天,张海燕被安排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学习结业后转成了公办教师,也吃上了国库粮月月开工资了。转成公办教师后,张海燕惆怅迷茫的心情才有所改善。也是张海燕转成公办教师的那一年,陈顺生被招工到黄河堤防工作,成了一名护堤员,也端上了公家饭碗。那年,陈顺生都三十八岁了,要不是因为他是知青家属,这样的好事情是不会落到他头上的。

自从挣工资以后,陈顺生逢年过节都会给张海燕的父母寄一些陕北特产,也寄一点钱,虽然钱不多,但对于他们那样的家庭,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陈大牛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都是名落孙山,他实在不想再复读了,陈顺生就托关系,也让陈大牛到黄河堤防做了一名护堤员。陈二牛复读了四年,总算考上了延安大学

1993年夏天,陈兰花考上了延川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乡村中学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张海燕计划让三个娃娃都考学的愿望虽没能如愿,可陈大牛也没给她丢脸,他在黄河堤防工作期间,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第三年就被提拔为班长,后来成了堤防主任家的女婿。

陈顺生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张海燕和陈顺生就去了县城,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2017初冬,张海燕接到了他爸打来的电话。第一时间,张海燕和陈顺生赶回了北京。跪在她母亲病床前,张海燕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当时张海燕的母亲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她紧紧抓着张海燕和陈顺生的手,直到闭上了眼睛。

她母亲去世后,张海燕和陈顺生在北京陪了她父亲一段时间,她父亲就撵着她夫妻俩回陕北。张海燕说不放心父亲,她父亲说:“你弟和你弟妹对我都挺好,你有啥不放心的?”就在张海燕和陈顺生准备回陕北的头一天晚上,张海燕的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目前,张海燕还生活在陕北,她在为爱坚守,她不想离开她的三个娃娃,尽管北京也有她的立身之所。

讲述完自己的情感生活经历,张海燕泪眼汪汪地说:我虽然嫁了一个大我九岁的男人做了两个娃娃后妈,对于这个选择我一点都不后悔,我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苦累并快乐着。张老师还说,日子不是过给旁人看的,婚姻就如鞋子,只要自己觉得合脚就行。何况三个娃娃都有出息,都孝顺,我很知足,也感到很幸福,唯一的遗憾,就是愧对了自己的父母……

听了张海燕老师的讲述,我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首先我要为淳朴善良的张海燕老师点赞,是她的善良和怜悯之心为两个娃娃弥补了母爱的缺失,也让一个残缺的家庭有了幸福和快乐。张老师说得好,日子不是过给旁人看的,更不要在意旁人说三道四,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快乐,就可以了。衷心祝愿张海燕老师和陈顺生大哥晚年生活幸福,平安健康快乐!

作者:草根作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