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来自四川乐山的5岁男孩,最近遭遇了来自父亲的“魔法攻击”!
淘气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欺负其他的小朋友,为了让儿子长点记性,父亲想出了一个“妙招”。
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他拿着个大喇叭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播放“小心,他要打人,不要和他玩”。
父亲说,这个方法是他在网上看到的,与其以暴制暴,不如用魔法打败魔法,让他丢丢人来得实在。
这个新闻遭到了3000万个家长的围观,有人赞成父亲的做法,认为孩子就应该从小严管。
有人很心疼年幼的孩子:大型社死现场!
更多的家长则认为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的让孩子丢人的“羞耻教育”的方式有些欠妥。
其实,在我们周围,这样的“羞耻教育”似乎很常见:
当着同事的面,用嘲讽的语气说“我家儿子昨晚竟然尿床了”;
家庭聚会上,嘲笑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差,一点都不聪明”;
即便是在公众场合,看到孩子做错了,不管不顾地大声训斥。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但其实,他们什么都懂。
今天的我们,伤了他们的面子。
明天的他们,就会伤了自己的里子。
滥用羞耻教育,会将孩子推进深渊,成为他们一生的噩梦。
父母的羞耻教育,是要避开的“教育雷区”
马未都在《圆桌派》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喜欢“当面教子”,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喜欢在公众场所教育孩子,好像这样做能强化记忆,让孩子“长记性”。
但其实,他们忘记了,当孩子的尊严被严重撕裂的时候,他们牢牢记住的,只有被羞耻的那份痛感。
这名来自重庆的11岁男孩就经历了尊严被碾压的至暗时刻。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因为没写作业,妈妈厉声训斥着儿子,儿子顶嘴说:
我成绩好,不用写作业。
到站后,已经下车的妈妈发现儿子并没有跟随下车,瞬间她的怒火燃烧到了极点,她跑回公交车,把孩子的裤子扒掉,只剩下了内裤和袜子,之后转身离去,只留下了被扒光衣服的孩子,独自一人面对着全车乘客的围观和嘲笑。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那份无助,还有,那份深入骨髓的疼痛。
这一刻,被扒掉的衣服,就像他的尊严,洒落了一地。
不只是这个孩子,很多孩子都曾经有过这样难堪的时刻。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说,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学,成绩很优秀,老师们都期待她能考入理想的重点大学。
但她说,对未来,她只希望能够考到离家最远的学校,永远都不再回来。
她讲了自己的故事,14岁那年,她初二,正是爱美的年纪。
她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条漂亮的百褶裙,穿上去,美美地照着镜子。
没想到,妈妈看了一眼,皱了皱眉,大发雷霆:
“什么样子,简直像个妓女!
难怪最近成绩有所下降,我看心思都用在打扮自己上面了。
今天不许吃饭,给我站到门口去,让别人看看你这不要脸的样子。”
那一瞬间,她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今,这件事已经过去4年了,可她依然无法忘记。
她说:我忘不了妈妈给她带来的羞耻,也不会原谅她。
每次只要一想到当时邻居看她的眼神,心就会越来越冷,也越来越硬,只想逃离那个家。
其实,很多孩子真正害怕的,不是被批评指责,而是被当众批评和羞辱,那些在成人眼中不值得一提的羞耻心,足以压垮他们。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避开这一“教育雷区”,别让我们的行为,伤了孩子,也冷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父母的羞耻教育,是孩子的“心灵之殇”
前一段时间,在贵州毕节,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年仅10岁的女生,跳楼身亡!
事情发生在11月7日,文具店老板发现店里丢失了3.6元的文具,查看监控视频后,怀疑是女生所为。
两天后,女孩再次到文具店买文具,面对老板的质问,她说已经把钱放在桌子上了,但老板坚称没看到,将女生的作业本,连同监控中的照片,一起放在店门口,写着:重金悬赏,紧急寻人。
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八个字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第二天清晨,她坠楼身亡。
新闻的下面,有这么一句评价:
她的一生,只值3块6。
听起来很可悲,但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
她只是个孩子,没有能力去承受侮辱性这么大的指控,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令她失望的世界诀别。
心理学家吴在天直接指出:
羞耻感,是一种灵魂之殇。
羞耻感带给孩子的伤害,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1、自卑胆小
父母给予的羞耻教育,残忍地剥去了孩子自尊的外衣,让孩子的自尊心备受打击,他们于是将父母的行为内化,常常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
表姐的女儿雯雯身材微胖,表姐经常嘲讽她:胖成这样,我带你出去都嫌丢人!
妈妈的一句话,让雯雯对自己再没有了自信,她不停地照镜子,不愿意出门,身材日渐消瘦,精神也逐渐萎靡。
2、自闭抑郁
因为极度不自信,他们会逐渐封闭自己,像一只受伤的刺猬,小心翼翼地躲在厚厚的壳中,不愿与人交往。
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成绩不好,后来,经过努力,她考了满分,但老师并不相信她,给她出了一份非常难的试卷。
三毛没做出来,老师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0”,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毛笔在她的脸上画了两个大圆饼:老师就给你两个大鸭蛋。
从此,三毛患上了“自闭症”,无奈之下只能退学。
3、反抗爆发
还有的孩子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内心的情绪积累得多了,就会爆发,以一种害己也害人的方式,叛逆、自残、反抗,出现暴力倾向。
曾经看到一位心理医生讲过的一个病例。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多次在学校、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挖苦讽刺他,让他备受打击。
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之后,他终于举起了刀,割上了自己的手腕,最终,父母办理了退学,踏上了求医之路。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
育儿专家珍妮·艾里姆说过: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规观念和教子方法。”
羞辱教育并不能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想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纠正行为,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1、关门教子法,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做出改变
家长的当众羞辱,会让孩子颜面无存,更会丧失自尊和自信。
好的父母,都懂得“关门教子”,将孩子的“面子”放在首位。
胡适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位懂得“关门教子”的妈妈。
他回忆说:
幼年时,我经常做错事,但母亲再气都不会当面指责,只会关起门来责罚我,我很感谢她给我留足了面子。
也正是因为他给了我面子,我才更加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懂得在人前维护孩子的面子,不让孩子当众出丑,才是高情商的教育方式。
2、低声教育法,能接受批评的孩子才会认识到错误
我们常说:好的教育,都是低声的。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发现:当我们在处理同一件事时,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家长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的确,当我们放平心态,放低音量时,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会有所松弛,他们才会认真地听我们说话,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3、自然结果法,尝到了后果的孩子才会纠正行为
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
一个孩子应该经历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到错误的惩罚。
有一段时间,儿子写作业非常磨蹭,无论我怎么催促,效果都不好。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我再不催促他抓紧写作业,只是要求他每晚要按时睡觉。
结果,第二天,他因为没写完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从此,改掉了磨蹭的坏习惯。
让孩子自己体验到行为带来的后果,他们才能产生思考,进而自我纠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
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加看重。
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也就愈加淡薄,那么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诚然,教育没有一定之规,一千个家庭,会有一千种教育的方式,但无论如何,一切的教育都要以尊重为前提,如果教育中没有了尊重,那么,一切都等同于零。
“羞耻教育”或许能改变孩子当下的行为,但却让孩子的一生都无法摆脱羞耻带给他们的阴影。
因此,作为家长,不要再轻易否定孩子的努力,不要再随意谈论孩子的隐私,也不要再忽视孩子的尊严。
好的教育,一定是能够维护孩子的体面,保护孩子的隐私,给予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