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锦鸿博客,我是博客的博主,在这里你将收获丰富的育儿知识,海量正面教材,孩子早教要从小抓起,为您分享大量育儿经验,下面开始我们的分享。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比心]
“人丁税”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征收,这一税款的收取对象仅为成年男子,家中的妇孺老幼皆不需要缴纳。虽然生娃要给国家交钱,但那时男女婚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怀孕生子,绵延香火。
古人云“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丁兴旺也往往是家族繁荣的象征。
2023年1月份,山东济南市发布生育新政策,规定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4月10日,哈尔滨市出台新政策,对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每月补贴500元,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家庭每月补贴1000元。
不同于古代要向国家缴纳“人丁税”,现在是生孩子国家给钱,可现在的年轻人却表示——不生了。
这是为何?
新生儿数持续走低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的新生儿数为1765万,而2022年全国新生儿数为956万,仅为2000年新生儿数的54.16%,且当年的死亡人数为1041万,61年来首次总人口总数下降。
短短22年的时间,新生人口数却下降一半,而在此期间,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一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
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长期发展下去,也会带来经济增速的减缓。因此,各地纷纷推出生育政策及补贴,鼓励大家多生多育。
可人们的生育欲望普遍降低,甚至有人表示,以前的人之所以生的多,是因为在农业社会需要进行大量体力劳动,家中的男子是主要劳动力。
成年男子越多,意味着这一家能创造出的劳动价值更高,能获取的物质资源越丰富,所以才都愿意生孩子。
但现代社会不再单纯是靠体力劳动换取社会资源,脑力劳动与资产同样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另外,现在与以前放养式的养育模式不同,现在更讲究优生优育。
一个孩子出生,一家几代人便要围着这个新生儿转。再加上现在重男轻女的意识也不再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甚至有人觉得生女儿的幸福感远大于生儿子,大家自然不会再多生了。
可生育率的下降,真的仅仅是因为生活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吗,人们究竟是为什么不愿意再生了呢?
养娃成本高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家长口袋里的钱便会源源不断地撒出去。如果没有进行母乳喂养,单纯采用奶粉喂养的方式,一个宝宝每月就要花费掉1500-2000元。如果奶粉品牌比较好,相对花费的钱会更多。
孩子的尿不湿、衣物、各类辅食、玩具等等都是在0-3岁期间产生的比较大的开销,等大一点之后要报早教班、幼儿园,上学之后的各种培训班、择校费……
生育的主力是年轻人,可他们初入社会,工作经验不足、职位不高、工资水平较低,大都囊中羞涩。
所以养娃的高成本确实能够劝退一部分正值育龄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生,实在是生不起。
女性的职场、生活压力大也是原因之一。
从怀孕、生子再到哺乳期,一个职场妈妈除了要忍受身体上的不适与疼痛,还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更要承受生活和工作上的精神压力。
怀孕初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升高,身体上种种令人难受的生理反应让刚刚妊娠的女性情绪急躁、产生焦虑的同时还必须要处理好工作任务。这个时候是流产的高发期,但很少有用人单位会给女性职工批准“保胎假”。
怀孕后期准妈妈们依然要挺着大肚子挤地铁或公交去上班,她们当然也可以选择出租车或滴滴打车,去避免被挤到或摔倒的风险。可每天多出来的通勤费用不是小数目,会大大增加生活成本。
等女性经过生产的剧痛诞下新生命,身体刚刚恢复好的时候,五个月的产假也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谁来照看孩子。
孩子出生后,女性如果选择继续投身职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要么是婆婆来带娃,要么是请育儿嫂来全天带娃。
选择前者,本来没有什么交集的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年龄的代沟、观念的差距及其容易产生各种矛盾,男人既是丈夫又是儿子,夹在两人中间就是“双面胶”。
问题处理得当皆大欢喜,可男性白天上班往往筋疲力尽,回家之后又如何应付各种琐事和婆媳二人的情绪?如果怕麻烦采取冷处理方式,听之任之,矛盾不但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导致两人之间的矛盾加剧。
最重要的是,女性产后激素水平还会迅速下降,情绪容易敏感。假如妈妈自己还没有办法迅速接受“妈妈”这个角色,家人的关心程度也不够,变很容易导致女性产后抑郁。
2020年4月27日凌晨,长沙37岁的苏女士抱着刚出生5个月的婴儿从27楼跳下,当场身亡。可丈夫却冷漠表态,“把孩子还给我。”
2022年1月16日,江苏徐州一年轻女子抱孩子跳湖身亡,孩子仅两个月大,而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公婆和女子因小事产生冲突,最终让女子走上不归路。
相关案例比比皆是,惨痛的结果让更多年轻女性直呼,“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
而如果选择后者,自然可以避免和婆婆的接触,小夫妻二人能够全力带娃,分工合作。但育儿嫂每月的工资比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都要高,生活压力骤然变大。
而且育儿嫂毕竟是外人,很多妈妈也不放心将孩子全天托付给育儿嫂。在家中安装各种隐藏式摄像头,时不时突然回家抽查育儿嫂的工作情况。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育儿嫂玩忽职守、虐待孩子的事情被曝光,毕竟对于育儿嫂而言,看护孩子只是一份工作,没有亲情羁绊,难以专心看娃的现象也难以杜绝。
假如女性回到职场,便更难。
生育任务导致女性在职场上能贡献出的劳动价值远远小于男性,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未婚未育的女性都拒之门外,更有甚者只招男性。
女性的就业压力在无形中大大增加,工作都找不到,谁又敢生呢?
2023年2月份,山东济南一位唐女士,哺乳期内被公司济南方特(简称)劝辞未果后强制调岗。
事件在网上很快发酵,催生政策纷纷出台的大背景下,女性职工的合法权益再一次引起大家关注。不少女网友纷纷表示,“让我们生孩子,还要让我们像男的一样工作,还让女的怎么活。”
很多女性在怀孕期间,或生完孩子之后,由于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量较大,或者家中没有人带孩子,不得已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然而不工作带来的就是经济来源的断裂,家庭负担明显加重。而孩子刚出生后的一年,由于女性身体发生变化,家庭琐事增多,这一年也往往是男性出轨情况高发的一年。
这样来看,女性为生育付出的代价过大,风险过高。而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女性在学历及工作能力上并不差于男性,创造的社会价值也不低于男性,所以,很多女性都持不婚不育的态度。
那么男性又是为何选择不婚不育呢?
生活成本的增高。
房贷、车贷、生活消费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可现在由于经济形势不佳,很多公司都减薪或裁员。即便如今车价、手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的价格下降,蔬菜、水果、鸡蛋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却在大幅度增加。
生活成本增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人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办法顾全,哪里来的精力和金钱去生娃、养娃呢?
虽然国家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对生育多孩的家庭进行补贴,但相比较高昂的养娃成本而言,这仅仅是杯水车薪,所以,年轻人对于生育的欲望并不强烈。
面对这种情况,官方推出新方案,着力解决人们生育成本高、生活负担大的问题。
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
北京对63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规范调整,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
此消息一出,00后们大多表示赞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不知不觉中,人们都会摄入大量的添加剂与化学物质,而这最直接导致了不孕不育问题的突出,各医院的生殖科人满为患。
根据多家上市公司招股书引用的数据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对于生育意愿较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夫妻,大多借助于试管婴儿等医学技术。
如今推出的政策大大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试管婴儿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往往要进行多次试验,移植后母体的反应和保胎情况更决定了试验是否顺利。
而一次又一次的试管带来的是巨大的花费,官方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大大降低了这些家庭的压力。让更多普通家庭的夫妻能够采用这项技术获得自己的孩子,让更多想生的人能生,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数量,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
幼儿园收费降低。
高昂的幼儿园收费让很多父母望而却步,家附近的贵,只能将孩子送到离家远的便宜的幼儿园。
最近教育部下发了一份有关幼儿园的文件,文件指出,在住宅小区内,必须要有一家不能营利性的幼儿园,必须是公立或公益性的幼儿园。并且费用不能超过同等水平的幼儿园费用,如果在小区内没有建设幼儿园的计划,必须要想办法,没有计划,是不能通过验收的。
很多家庭得到消息后开心不已,幼儿园收费的降低能够让家庭节省不少钱,离家近的幼儿园接送孩子便利,也能减少父母的负担。
现在一所普通的幼儿园,每月的花费都在3000元左右,加上房贷、车贷和生活开支,都让普通家庭觉得有压力。切实落实幼儿园降费,真正是惠及民生的好政策。
从生娃到养娃,家庭所付出的成本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力和大量的精力。相关鼓励政策要从根本出发,降低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生育成本,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就像网友所说,“我自己过得都不好,生孩子出来,让他重复一遍我悲惨的人生吗?”
生育孩子看似是一个小家的家事,但刨根究底,生育率的提高、新生儿数量增长却切切实实关乎国计。实现政策配套、设施配套、观念配套,让更多的人想生孩子、能生孩子、敢生孩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低的问题。
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孩子的笑脸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