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遭受暴力管教的儿童,难以建立积极情绪信息与积极体验的联结

与未遭受消极教养行为的学前儿童相比,仅遭受极端消极教养行为的学前儿童表现出了对愤怒面孔更高的注意偏向,而遭受非极端消极教养行为的学前儿童在情绪信息注意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然而,其它两项考察非极端消极教养行为与个体对愤怒面孔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中,遭受非极端消极教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也表现出了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非极端消极教养行为与消极情绪注意偏向的关系可能仅能在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中观察到。

这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偶然发生的程度较轻的父母消极教养行为或许并不会导致儿童早期个体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但其随时间的持续累积或许会促进童年中晚期儿童或青少年对消极情绪注意偏向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相关研究较少纳入与抑郁更为相关的悲伤情绪面孔。父母的消极教养行为并不仅仅伴随愤怒一种情绪,也通常伴随着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表达,儿童青少年对于悲伤情绪的敏感性也可能是一种从不良亲子互动中习得的适应能力。

尽管目前缺乏直接的实证证据支持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青少年悲伤情绪面孔注意偏向间的关系,但已有的几项儿童虐待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间接证据。已有研究表明,遭受虐待的儿童也表现出了对悲伤面孔注意偏向。

例如,抑郁障碍患者的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其对悲伤面孔的注意偏向有关。基于此,持续遭受父母心理攻击可能不仅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也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对悲伤面孔的注意偏向。

此外,关于消极父母教养行为与积极情绪信息注意偏向间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长期遭受暴力性管教的儿童可能由于家庭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缺失,难以建立积极情绪信息与积极体验的联结,因而会相对忽视、远离环境中的积极情绪信息。

也有研究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暴力性的家庭环境往往缺少积极情绪信息,这可能使儿童积极情绪信息格外渴求,进而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较强的注意偏向。

然而,目前为止,尚没有研究考察父母心理攻击对儿童青少年积极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因此在这里本研究不做出具体的推论。

个体的认知功能反映在行为水平和神经水平,长期以来对于个体认知功能的考察主要基于行为水平的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fMRI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个体认知功能在神经水平上的表征得以被观察到。

个体的行为反应是经过一系列认知过程后的表现,在表征注意等早期认知加工过程时,传统行为测量可能不如fMRI等神经影像学手段敏感可靠,相较于反应时指标,注意偏向的神经生物学标记是更好的风险预测因素。

采用点探测范式来测量个体的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已在fMRI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相关研究发现了枕叶、颞叶、顶叶等面孔加工早期视觉分析相关脑区及前额皮层、边缘系统等社会情绪信息加工相关脑区的显著激活,这表明点探测范式在已有研究中已经能够很好地与fMRI等神经科学方法结合,以考察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神经生物标记。

基于以往静息态和任务态脑成像研究结果,提出了可能刺激驱动抑郁个体负性信息加工偏向的神经环路,主要与杏仁核-前额环路有关。

与正常健康个体相比,抑郁个体在加工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面孔时表现出了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此外,也有fMRI研究采用情绪面孔加工方面的任务,发现了抑郁个体加工消极情绪面孔时,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侧顶叶区域的激活减弱,这些区域的活动减退导致杏仁核的活动难以被有效抑制,延长了杏仁核加工消极情绪信息的过程。关于父母教养对儿童脑发育的影响,已有研究指出,长期遭受父母消极教养可能导。

先前儿童虐待方面的研究较为一致的发现,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个体加工消极情绪面孔时杏仁核的过度激活有关。

例如,在患有情绪障碍群体和健康群体中,与未遭受儿童虐待的个体相比,遭受情感虐待的个体加工情绪面孔时双侧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更高。

类似地,青少年的言语虐待经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加工厌恶、悲伤情绪面孔时右侧杏仁核的激活水平。

另外,近期一项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考察了母亲消极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大脑情绪相关环路功能连接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消极教养行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杏仁核-腹外侧前额皮层功能连接。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经历童年期逆境个体异常地情绪加工主要表现在杏仁核更为活跃,并且前额皮层对杏仁核的调节可能较为“低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考察父母消极教养行为与个体脑发育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极端父母消极教养行为(虐待)对脑发育的影响,鲜少有研究关注父母非极端的一般消极教养行为。

目前为止,尚没有研究单独考察父母心理攻击对个体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父母心理攻击对儿童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相关的神经活动有怎样的影响仍不清楚。

已有实证研究主要从认知行为水平和神经水平探讨了童年期逆境经历、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和抑郁症状两两间的关系,近来研究者才开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潜在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

认知偏向在童年期创伤与个体精神病理症状关系间起中介作用。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和静息态下腹侧注意网络的网络内功能连接在早期生活压力与个体抑郁症状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母亲消极教养行为会导致静息态下较强的杏仁核-腹外侧前额皮层的功能连接,进而增加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推测父母心理攻击可能会通过导致个体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相关的杏仁核-前额神经环路的功能改变,进而增加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但是先前研究均以青少年和成人为被试,尚没有研究关注儿童群体。

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神经发育的影响可能会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逆境经历与童年期杏仁核体积增大有关,与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杏仁核体积缩小有关。

儿童10-11岁时虐待经历对杏仁核体积影响最强。也就是说逆境经历对儿童认知神经发育的影响可能与对青少年和成人认知神经发育的影响不同,并且童年中晚期的逆境经历可能有更为消极的影响。

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关注童年中晚期父母心理攻击对儿童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尽管在潜在易感性理论等发展精神病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并开始探讨童年期逆境经历影响精神病理问题的认知神经机制,但相关研究仍十分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存在多个方面的局限。

第一,已有研究集中在儿童虐待领域,考察了极端消极教养行为对个体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关于心理攻击等非极端消极教养行为对个体认知神经发展的影响还知之甚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者将早期逆境经历进一步区分为威胁性逆境经历和剥夺性逆境经历,并指出不同性质逆境经历对个体脑发育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大多综合考察了多种类型的虐待经历对个体脑发育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模糊特定消极教养经历与个体某些认知神经功能改变间的关系。第二,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了成人和青少年群体,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非常有限。

第三,虽然目前已有相对丰富的关于情绪信息注意偏向与抑郁症状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加工,较少有研究关注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加工。

第四,绝大多数研究为回溯研究,由于回溯时间通常较长,被试对逆境经历的报告可能存在较大记忆偏差。

第五,已有研究主要以临床群体为被试,研究结果仅能够表明情绪信息注意偏向是抑郁障碍的一个重要认知特征,但是不能揭示个体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对早期抑郁症状的作用。

第六,仅有的两项结合fMRI技术考察情绪信息注意加工在童年期逆境经历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关系间潜在中介作用的研究,均基于静息态fMRI技术,但是在静息态下无法控制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难以在神经活动与情绪信息注意偏向间建立较好的对应关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