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这4件事上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有出息

来源|亲子开课吧原创

电视剧《小舍得》中有一句台词说出了广大父母的心声: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吃苦、受累、受委屈,无论要自己做什么,我们都愿意。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做得太多,才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心特别大,特别能“忍”的父母。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过度干预,而是适时放手。

一只风筝能不能飞向高处,全看放风筝的人愿不愿意松线。

想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就要学会在这4件事上“忍一忍”。

忍住不插手,孩子才能独立

如果你看见孩子穿衣服穿成下面这样,会不会上去帮他一下?

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帮孩子一把。

照片上的小男孩是正面管教体系创始人简·尼尔森的曾孙子,80岁的她来中国巡回讲座时,特地分享了这组照片。

放了一张又一张,放到第三第四张还是没穿上,但是简·尼尔森一直忍着没上前帮忙,等啊等啊,终于小男孩自己搞定了。

现场出现了欢呼声,但一会儿又安静下来,大家陷入了沉思。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信任孩子,明明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插手,结果孩子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能独立。

蒙台梭利博士曾说:

“对于孩子的爱,父母最大的误解就是变成孩子的仆人,帮孩子做。”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忍住不插手,懂得从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变得更独立。

看过一则新闻,福建一名父亲带11岁儿子骑摩托车环游中国。

一路上钱包由儿子亮亮保管,路线也由他来定,在哪吃饭也他来选,父亲洪舒靖只负责骑车。

洪舒靖说:“我想让他学会生活中的事情都自己做决定,以及面对自己的决定带来的任何后果。”

事实上这次旅行非常成功,他们一路向北,经过福建、江西等地,抵达北京,又从北京返回福建,途径15个省份。

每天晚上,亮亮坚持写作业、整理自己的行李、录视频日记,以及根据地图计划第二天的旅行目的地。

旅行结束后,亮亮独立能力提升不少,不仅学会自己洗衣服,还能自己规划写作业时间。

作家邓肯曾说:

“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想要让孩子越来越独立,就要忍住不插手。

忍住不给孩子喂饭,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自己拿勺子。忍住不给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就会渐渐懂得如何整理。忍住不帮孩子做选择,孩子就会逼自己思考,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忍住不催促,孩子变自律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帖,一位妈妈说她女儿离家出走了,她却想的是:如果她真的丢了就好了。

为什么妈妈会如此讨厌自己的女儿?原来这位妈妈是独自一人带俩娃,而她的大女儿做事非常磨蹭,已经把她折磨到崩溃。

每天早上起床,她要催女儿30遍,仍然不起作用。

晚上则更爆炸,她要一边帮妹妹洗澡,陪妹妹读绘本,还要一边催女儿写作业,往往都是催到发火了,女儿还是拖拖拉拉,经常写到半夜12点。

看完这个帖子,同样作为妈妈我一方面同情她,一拖二还要上班,确实不容易,另一方面又很想建议她:别催了,孩子越催越磨蹭,越催越不自律。

过多的催促,孩子会形成两种心理:

依赖心理,每天都等着父母来催促才行动,最后孩子永远都学不会自律;

反叛心理,父母越催促越不动,用拖延来对抗父母的过度催促。

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曾说:

“如果你总是事事在孩子身后催促,你的孩子永远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

想要孩子自觉自律,不妨忍住不催促,让孩子自己把控时间,迟到了、作业没写完的后果也让孩子自己承担,渐渐的孩子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变得更自觉自律。

有一个爸爸就比较有智慧,女儿上学总迟到,他干脆不急不慢,在那慢悠悠的刷鞋。

在一旁女儿急得直跺脚,第二天就再也不敢磨蹭了。

有时候,当妈妈的就要心大一点,懒一点,孩子才能更勤奋一点,更自律一点。

忍住不唠叨,孩子成长更好

有一种父母叫“直升机式父母”,就是每天都在孩子头顶上盘旋唠叨,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遇到危险。

“宝宝,这个积木不是这样堆的……”

“哎呀,你画错了,飞机不是这样的……”

“这个字不是这样写的,来,妈妈教你。”

明明刚才孩子在那尽情的玩耍或专心学习,结果却被父母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破坏的。

还有父母喜欢在孩子旁边唠叨:

“小心,别摔跤了!”

“哎呀,那个太脏了,别玩了。”

“快放下,小心洒出来,让妈妈来拿吧。”

直接斩断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发展。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后,就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父母不停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偏偏不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育儿博主年糕妈妈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她儿子年糕4岁多的时候,她爸过来住了2个月,结果年糕吃饭的习惯全毁了,原因就是她爸爸特别爱唠叨。

吃饭的时候看见年糕夹起一块鸡肉来就说:“宝宝你要多吃鸡肉哦,吃了鸡肉你的肌肉才会有力量。”

看见年糕蔬菜吃少了,就连忙说:“宝宝要多吃青菜哟,青菜有很多维生素……”

在他爸爸的频繁唠叨下,年糕变得越来越不肯吃。

有句话说:过度的担心,就是诅咒

多给孩子一点信任,让孩子安心的探索,孩子各方面能力才能发展得更好。

少唠叨孩子,孩子才能更配合父母,真正听进去父母的建议,变得越来越优秀。

忍住不干涉,孩子更有主见

前几天我女儿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干涉我,我就想穿这条裙子。”

老公闻讯走过来,安慰好女儿,然后把我拉到卧室说:“我知道你怕孩子冷,但是孩子现在有主见是好事,如果我们处处都干涉她,她将来可能就没有主见了。”

我一听确实有道理,其实那天天气也不冷,只是早晚有温差,于是我给女儿拿了一件外套,让女儿穿那条裙子出门了。

相信很多妈妈都是如此,总是忍不住干涉孩子做的决定,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反而会让孩子没有主见。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妈妈就如此,总是干涉齐明月的各种决定。

齐明月买衣服想买白色的,妈妈说白色不耐脏;

吃饭想点自己喜欢吃的菜,妈妈却说不健康,非要点青菜;

齐明月和李尖尖玩得好,妈妈认为李尖尖成绩差,要齐明月不和李尖尖玩;

大学毕业后齐明月想当记者,妈妈认为公务员才安稳,一直要齐明月去考公务员。

在妈妈干涉下的齐明月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想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人,一直都过得郁郁寡欢。

武志红老师所说: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想让孩子将来更有主见,更自信,就要忍住不干涉。小到明天穿什么衣服,大到交什么朋友,都应该让孩子先做选择,父母在一旁引导孩子思考即可。

将来孩子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在学业上、生活上,都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特别狠心特别爱》作者莎拉女士: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深以为然。就是因为我们做得太多,太满,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忍住不插手,孩子才能更独立;忍住不催促,孩子才会变自律;忍住不唠叨,孩子才能成长更好;忍住不干涉,孩子才会更有主见。

共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