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千万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影响孩子一生

来源|亲子开课吧原创

前几天在公园给娃买气球时,看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坐在地上哭,我以为小朋友走丢了,赶忙跑过去询问,没想到小男孩不是走丢了,而是被爸爸逼着来买气球。

“我家娃太内向胆小了,想让他自己买个气球锻炼锻炼。”小男孩爸爸看我去询问小男孩,立即从不远处跑过来说到。

然后转身就对小男孩说:“真没用,胆子这么小。”

能理解这位爸爸对孩子的美好期许,希望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一点,但是孩子的性格是靠父母的教育、引导而形成,不是靠逼迫。

智慧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自我诉求,慢慢引导孩子形成好习惯、好性格。

不靠谱的父母则容易急于求成,逼迫孩子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结果适得其反。

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6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俗称“潮湿的水泥期”。

在孩子的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阶段,这4件事千万不要做。

逼孩子外向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性格外向比较好,实际上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如果逼着天生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变外向,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内向孩子,一个是男孩锡坤,一个是女孩一一。

锡坤从小就喜欢在家里自己捣鼓一些科学小实验,妈妈担心他过于内向,就带他学魔术,后来又给他报小记者训练营、英语夏令营。

纪录片里有一幕非常让人心疼,妈妈希望锡坤能在英语夏令营结业典礼上表演一段魔术,但是锡坤很不愿意,躲在被子里,妈妈就把他拉出来,又坐在观众席上一直等着他上去表演。

锡坤一次又一次用无助的眼神看向妈妈,却没有得到任何退让的回应,最后崩溃到掩面哭泣。

本来锡坤是一个可以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不断发展个人天赋的孩子,却硬是被妈妈逼着做很多不愿意做事情,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自卑。

相反女孩一一的父母表现却完全不一样,一一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不爱和其他小朋友玩,还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有权利这样。”

对此,老师有点担心,提出让一一的妈妈来幼儿园陪读几天。但是一一的父母并没有多加干涉,认为安静可能是孩子的天性。

事实证明,一一后来长大后并没有出现社交问题,也有自己的朋友。而且非常善于思考,她那段关于“独处和交朋友”的言论,引来很多人点赞。

100年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外向和内向的概念。

他指出:“两种性格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他们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外向的人通过社交获取能量,内向的人能量来自内心,更习惯安静和独处。

所以父母没必要执着于让孩子变得更外向一点。

没有哪种性格,天然比另一种更好,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是最好的教育。

逼孩子分享

在我们小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如果自家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就要拿一样玩具去交换。

一般情况下,小朋友们都挺乐意这样交换,如果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大家也不会强求。

有一位小朋友的奶奶却觉得孙子不肯分享玩具非常丢人,每次都逼着孩子把玩具分享出来。

孩子不肯给,就骂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给小弟弟玩一下会怎么样?”

结果孩子哇哇大哭,旁人尴尬不已。

其实幼小的孩子不肯分享玩具并非自私小气,而是正常现象。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学,儿童从6岁开始才有亲社会行为,即会主动分享。

从2岁开始,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同时也会建立“物权意识”。幼小的孩子通过确认“这个东西是我的”来慢慢建立自我意识。

可以说儿童的发展是先“自私”,后“分享”。

如果在孩子还没形成自我意识,就逼着孩子去分享,不仅孩子学不会分享,还会形成两种极端性格:

特别自私,什么东西都牢牢抓在手里;

特别卑微讨好,别人想要他什么就给什么,因为他害怕东西不分享出去,就是坏孩子,别人就不喜欢。

我的心理学老师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个育儿小经验。

她说她儿子从小就很乐于分享,不是因为她逼着孩子分享,而是她比任何家长都懂得保护孩子的物品。

每次别人想玩他儿子的玩具时,她都会问儿子愿不愿意。

一个“物权意识”被尊重和保护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和爱一样,需要先拥有,才有能力去给予,孩子不愿意分享,就说明他拥有的还不够多。

逼孩子勇敢

最近闺蜜分享一件特别令她头疼的事。

她5岁的儿子航航,从小胆子比较小。

玩滑滑梯,如果看到上面有小朋友准备要滑下来,赶紧跑开,生怕和别人起冲突;

晚上睡觉,一直不敢一个人睡,一定要妈妈或者爸爸陪着他睡;

特别怕黑,家里没亮灯的房间,让他进去拿一下东西都不敢;

去公园玩,有时候明明很想玩某个游乐设施,但是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玩,就怎么也不敢上前去玩。

航航爸爸觉得男孩这么胆小以后肯定没出息,指不定被人欺负,于是有一天就突然关起门,让航航一个人睡,无论航航怎么在里面哭都不开门。

闺蜜说孩子嗓子都哭哑了,一方面她也很担心孩子太胆小,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他爸的做法太粗暴。

我一听心疼极了,孩子被关的那个晚上该有多害怕和绝望。

孩子小的时候,害怕、胆小,是很正常的现象。

尤其是0-6岁的孩子,认知发展不足,想象力比较丰富,容易把从书上、动画片里看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混淆,造成内心的恐惧。

另外,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有的孩子天生比较谨慎,这是好事,说明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

“孩子怕黑正是因为他的大脑有了初步的智慧。

怕,代表着孩子对危险识别的敏感,自我能力的认知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如果希望孩子勇敢一点,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

然后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引导。

孩子怕黑,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怕黑是怕什么,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小时候也很怕黑,怕有魔鬼,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并没有魔鬼。增加孩子的认知,让孩子正视恐惧,才能减少孩子的害怕。

孩子怕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父母可以在小区里找一个性格比较温和,孩子比较喜欢的小朋友经常来家里玩,当孩子有了和其他小朋友社交的经验就会更勇敢。

逼孩子打招呼

每当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被逼着做三件事:

逼着打招呼;逼着分享玩具;逼着当众表演。

关于孩子不爱打招呼,父母尤其看重,如果孩子见了一堆亲戚朋友,却抿着嘴不肯叫叔叔阿姨,父母就会特别尴尬:

要么斥责孩子不懂事,胆小怕生,硬逼着孩子打招呼;

要么帮孩子打圆场“这孩子就这样,胆小怕生、不爱叫人,别见怪别见怪…”

两种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逼孩子打招呼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学不会讲礼貌;说孩子胆小怕生就会更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以后越来越胆小怕生。

有一位网友就分享经历说自己到了20多岁还很害怕跟人打招呼。

远远的看见熟人走过来,他就在心里酝酿该怎么措辞,生怕自己说错话。

到了30多岁虽然能正常跟人打招呼,但是却有社交障碍,尤其害怕和领导、长辈等人沟通。

孩子不爱打招呼并不是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记者采访了几个孩子,发现孩子不爱打招呼大多是因为怕生、害羞,不认识对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陌生人焦虑”,婴幼儿在6个多月的时候就会区分养育者和陌生人,看到陌生人天生就会害怕和焦虑,俗称“认生”,这种状态会持续到三、四岁。

所以如果带孩子去见一堆亲戚朋友,孩子不肯打招呼千万不要逼迫。

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说好将要去见的是什么亲戚朋友,到了现场先给孩子示范怎么和别人打招呼。

如果孩子有些害羞不肯打招呼,父母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跟孩子简单介绍一下,然后等孩子熟悉以后再让孩子打招呼。

黑幼龙在《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说:

“将一颗种子埋进花园里,提供丰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水分,是要让这颗种子慢慢长成它真正的样子,而不是要求每颗种子最后都开出玫瑰花。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耐性。”

孩子的成长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忽视这些规律,急于让孩子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只会让陷入恐慌和焦虑之中,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好的影响。

想要孩子养成一个好性格,只有顺应生长规律,接纳孩子的天生气质,给孩子一些时间,慢慢引导孩子去探索和学习,孩子才会变得更勇敢自信,更有教养。

共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