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就是不停跟TA讲道理!而高层次父母只做这3件事

来源|亲子开课吧原创

前几天在餐厅吃饭,看到这样一幕。

一对母子正在我隔壁吃饭,男孩拿起筷子,妈妈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不然你不好夹菜。”

男孩拿起勺子,妈妈则说:“拿勺子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敲桌子敲碗,发出声音不礼貌。”

男孩夹起一块肉,妈妈又说:“不能光吃肉,多吃点蔬菜,不然长不高,没有力气。”

男孩说想喝饮料,妈妈又说:“小孩子不能喝饮料,里面有很多糖分,喝了对牙齿不好。”

最后男孩说了句:“妈妈你好烦。”

妈妈有些生气了:“你怎么能这么对妈妈说话?这么没有礼貌,妈妈又没有打你骂你。”

同为妈妈很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处境,我儿子最近也是越来越叛逆,从小就不舍得打也不舍得骂,从来都是温和的讲道理,但是现在讲道理也不灵了,还没说两句儿子就发脾气。

直到最近看了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教授的一番话,才恍然大悟,她说:

“现在中国家庭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给孩子‘纠错+讲道理’。”

“很多父母认为打骂对孩子不好,就改为讲道理,但是讲道理式教育就像拿小刀砍人,伤口虽然不大,实际上特别伤人,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会让人难以忍受。”

另外沈奕斐教授还解释说,以前的家庭,父母没空管教小孩,只是偶尔打骂一顿,现在的家庭6双眼睛盯着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孩子身后唠叨不断,所以讲道理也一样伤人。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我们对孩子讲的道理,就像唐僧对孙悟空念的紧箍咒,时间长了,会让孩子头皮发麻,极度想反抗。

一味地“讲道理”,是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危险。

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

有妈妈在群里问:
“到底要怎么管孩子?打骂不行,讲道理又不听。”

瞬间引发了很多宝妈讨论:

孩子晚上不肯睡,跟他说不睡觉长不高,根本不听,还是继续蹦跶。

孩子要玩水,跟他说水弄湿了衣服会着凉,依然哭闹着要玩。

孩子不肯刷牙,跟他说不刷牙会长蛀虫,牙齿会烂掉,他还朝我吼:“不刷,不刷,就是不刷。”

可见很多孩子都是如此,好像没长耳朵一样。

其实不是孩子听力有问题,而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和成人不同。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儿童自我中心”论。

即:幼儿期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难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

因此,当我们给6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多半都是徒劳。

当我们说不睡觉长不高,他只会想“我不困,我还想玩”;当我们说玩水会弄湿衣服,他只会想“水真好玩,我还要玩”;当我们说不刷牙会长蛀虫,他只会想“我不要刷牙,刷牙很不舒服”。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能听懂道理,但是对他们讲过多的道理,也会引发他们的厌恶和对抗。

演员孙茜曾在节目中爆料过,说她妈妈特别喜欢说教,每次一放学就开始唠叨:

“快去写作业,还不写来不及了。”

“笔不是这样握的,你看你的字写得歪歪扭扭。”

“你那是什么表情?妈妈说你是为了你好,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好学校。”

孙茜说本来她是打算好好写作业的,但是一被妈妈唠叨说教,就不想写了。

作家三毛也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地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

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地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教育家卢梭说: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父母认为讲道理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在说教、唠叨。

频繁的说教,更是让孩子反感和叛逆,认为父母不信任。

想要进行有效地沟通,千万不要一直讲道理。

毁掉一个孩子,就是不停地说TA

那些在讲道理式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

网友说她决定这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目前已经把父母电话拉黑,工作也辞了,处于躺平状态。

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颓废和冷漠?就是因为父母30年来一直对她唠叨、说教,否定、贬低。

尤其是近几年,她工作和感情都不是很顺利,刚开始父母还是说教,讲一些工作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的大道理,谈恋爱也不要眼光太高,要多出去和别人沟通交流。

后来就变成指责和打击:

“叫你去相亲你不去,你马上35了,再不结婚就生不出孩子!”

“真不知道你这些年在干什么,没一份工作干得好,没能力没钱,看谁要你!”

过去几年每周她都能接到父母这种说教和指责的电话,网友不接电话,父母就给她发微信,每一条都是几百字,全部都是各种大道理。

为了逃避父母的说教和指责,她三年没回家过年,去年她妈妈感染新冠后身体反应比较大,她才回去照顾,可没想到迎面而来的依然是各种说教和指责。

一气之下,她把父母都拉黑了。

网友说:“算了,挣不到钱就挣不到钱,不结婚就不结婚,或许我就是特没用,这辈子也就只能这样。”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说:

“唠叨是把小刀子。”

当讲道理孩子不听时,父母就容易把讲道理变成批评、指责。

孩子越不听,父母说的话就越难听,讲道理带来的伤害就越大,亲子沟通和管教也就陷入恶性循环。

千万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当父母讲道理夹带着负面情绪时,也是一种语言暴力,那些唠叨说教的话,就像把小刀子在孩子身上一刀一刀的刮。

高层次的父母从不讲道理,只会做这3件事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家长才唠叨”,殊不知,是家长频繁纠错和讲道理,才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想要管教好孩子,不妨改变一直讲道理、说教的习惯,试试以下三个方法。

1、用体验代替说教

有一位爸爸,他11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裙去参加同学生日会。

劝说不听,他就自己穿上,女儿看到后连忙笑着说“是有点短,我不穿了”。

这位爸爸是退伍军人,教育孩子时比较喜欢说教,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位外国父亲这样教育女儿,才想试一试,没想到女儿真的答应了不穿超短裙。

教育家杜威说: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一直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那样做不对,要这样做,还不如让孩子撞一次南墙,让他自己体会其中的道理。

孩子总是磨蹭,就让孩子迟到一次;孩子不肯多穿衣服,就让他不穿,等冷过几次后就会懂自己添加衣服。

如果有些事情的后果不能立即体验,还可以借用书本、影视剧等让孩子体验到后果。

比如孩子不爱刷牙,可以给孩子看刷牙有关的绘本,让孩子看到不刷牙会怎么样,还可以给孩子玩刷牙玩具,让孩子看到细菌是怎么被牙刷清除的。

2、用身教代替言传

有人说:“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引领孩子。”

这句话我深有体会。

我有家族遗传糖尿病史,所以特别看重两个孩子的吃糖问题,从小就教育他们不能多吃甜食和饮料,但是孩子却不怎么听,令人头疼。

后来一位朋友来我家做客,说到:“我发现你家冰箱里有好多饮料,你们自己这么喜欢喝,可能说破嘴皮孩子都不会听。”

听完羞愧不已,因为孩子爸爸特别爱喝饮料,自此孩子爸爸就再也没买过饮料回来,带孩子出去吃饭也不点饮料。

现在两个孩子基本养成了不喝饮料的习惯。

孩子不会听父母的,但是会看父母怎么做。

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父母不妨在空闲多看书;如果孩子总是乱发脾气,父母不妨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放学后不自主写作业,父母不妨每天下班后努力学习,提升自我。

3、用鼓励代替指责

一期《星空演讲》中,“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分享了女儿学琴的经历,新鲜期过后,女儿经常因为弹不好,放弃练琴。越说就越反抗,甚至还当当当乱弹一通。

王凯就趁女儿练琴时,掏出手机抓拍,然后一阵猛夸:“闺女,你看你挺直腰杆坐在琴凳上的样子多优雅!”

接着又各种捧场,“宝贝,你看你这个音,爸爸都听出层次感了,老师才教,你就会了,也太厉害了。”

此后女儿就渐渐克服了练琴的痛苦,每天都自主练琴。

想要孩子变得更好,不是一直说他、说他,而是要多鼓励他。

就像《正面管教》中所说: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教育切忌用力过猛,聪明的父母要懂得用巧力。

没有孩子喜欢听父母不停地讲道理和唠叨,唠叨久了就会变成语言暴力。

想要孩子变得更好,就要改掉爱讲道理的习惯。

用体验代替说教,用身教代替言传,用鼓励代替指责。

共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