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越爸育儿
这个时代,大概对父母带娃的要求太高……
越来越多家庭的儿女,都希望父母带娃时能做的更全面一些,在生活上精诚服务,在经济上慷慨解囊,在教育上独当一面,在家庭里沉默寡言,在养老上自食其力。
就算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期望你干净利落的闭上双眼,一边早日入土为安,另一边深情吟诵着子欲养而亲不待!
如果这个世界对子女的要求是挣钱养家,那它对老人的要求是:善解人意、任劳任怨、知书达理、免费保姆、既上厅堂也下厨房……最好还能够倒贴……
这大概就是父母带娃的现状,大概就是中国式父母的心酸,她们不是帮子女带娃,更像一头只耕地不吃草的牛。
带娃的父母,一个最不该被遗忘的群体,却在整个社会中默默无闻。或许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如果快到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去听听她们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不委屈子女就委屈自己
曾经听过一句话:“所有不愿委屈孩子的父母,都在委屈自己”。
那些年可能太年轻,从来没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如今自己养娃,再看着她们带娃,仿佛找到了自己早已遗忘的成长历程,眼里和心里每天都在明白些许,这种理解更入木三分。
为了子女成家立业,是她们穷尽半生心血去买房;
为了子女安心挣钱,是她们分居两地成为老漂族;
为了子女压力稍缓,是她们心甘情愿补贴养老钱。
带娃之路,她们虽未做到十全十美,可也算竭尽所能,可到头来,一边被深度依赖,一边被挑剔嫌弃,既感受不到亲情的温度,又品尝不到儿女的感恩。
委屈吗?真的委屈!
那能咋办?忍忍就好……
都说在孩子面前,中国的父母是最能隐忍的群体,前半生和大多数正常人一样,辛苦操持着子女成长,后半生不得不像神一样,在三代人中经历浴火洗礼,要么脱胎换骨,要么燃烧殆尽。
帮子女带娃,不仅要承担责任,还要遭受各种埋怨,所有委屈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不愿诉说也没人听取,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心酸,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子女。
取舍很难
每一个决定帮子女带娃的父母,就意味着要割舍悠闲的晚年,放下家庭和老伴,脱离旧有的社交,改变一辈子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拼搏和相互扶持一辈子的家庭和老伴,在所有人的情感里,就算走到天涯海角,都是摆脱不了的牵绊。
要放下这一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何其之难!
但还是太多父母选择背上行囊,头也不回奔向儿女那个家,第一时间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和父母相比,有多少子女会在乎她们能不能适应这陌生的环境?有多少子女会关心她们能不能拓展新的社交?又有多少子女会关注她们每一天开心与否?
……
相对于父母艰难的取舍,在子女的心中,满眼都是自己的孩子,反而这一切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娃一天天长大,钱包一天天鼓起,家庭一天天稳定,自己收获颇丰的同时,留给父母的除了心酸也就只剩心寒了。
或许习惯了她们理所当然的付出,也就忘记了作为子女也应该给她们一点啥,哪怕是些许情感上的共鸣。
每一个心甘情愿给子女带娃的父母,都是以那份深沉的爱为支撑,面对生活,她们再艰难也会取舍,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取舍虽难,妥协更不易
父母对子女的爱,相较于取舍的艰难,妥协才是她们最大的不容易。
就算亲如父母和子女,也摆脱不了是非与矛盾的漩涡,特别是带娃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是家庭关系严峻考验之时。
“妈,衣服不能这样穿,看着又厚又土”;
“妈,孩子生病怎么不给我说,严重了咋办”;
“妈,孩子不能这样带,迟早被你惯坏”;
“妈,你教育方法不对,孩子总是不听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母一开始带娃的心甘情愿变成了如今的迫不得已,每一天都数着抽身退出的时间,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熬下去。
帮子女带娃,她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苦和累,却在儿女一句句嫌弃和埋怨声中迷失了自我,好像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自己啥啥都要做,却啥啥都做不对。
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面对家庭冲突的山雨欲来,有多少父母选择了在沉默中妥协?她们不是不计较,也不是不敢计较,只是作为父母对子女有一颗海纳天地的心。
总在要求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自己却坦然把一切家务丢过来;总在要求父母教育好孩子,自己却以各种借口躲清闲。
难道父母不才是子女的第一责任人吗?难道教育好孩子也是帮子女带娃附带的义务吗?她们不是不会埋怨,只是选择妥协来成全子女。
我想说的是
作为子女,谁都明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父母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父母带娃除了委屈还有更多的无可奈何,明明已经竭尽所能却还是做不到完美无瑕,依然被子女各种挑剔。
要说吐槽父母帮忙带娃,大多数子女都能轻松列出一张纸,可要让他们说出几处可圈可点的地方,许多人憋半天也就只有两三行,难道父母带娃真有那么不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为子女,眼里看不到她们的付出,心里感受不到她们的情感,才是这群带娃老人最大的悲哀。
从十月怀胎那一刻开始,再到儿女成家立业,直到两眼一闭,所有父母都知道这一生注定不容易,但谁也想不到有这么难。为了儿女,前半生,她们是历经磨难的人,后半生,请不要再期望她们成神。
看到这里,你都感悟到了什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