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1岁男童误食奶奶降糖药,变成植物人,低血糖亦不能大意

张女士分娩后已经一年有余了,不论是妊娠期还是产褥后期,宝宝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健康问题。

因为自己和丈夫工作都比较繁忙的原因,宝宝多数时间是由奶奶照看。孩子奶奶一直有糖尿病,常年依靠服用药物控制血糖。

这天早饭前准备服药的奶奶突然听到宝宝大哭,便赶忙前往宝宝身边查看情况。发觉是孩子饿了之后,把药片放在了床旁,转头去冲奶粉。可是小孩子正是什么都抓什么都吃的年龄,奶奶转头慢慢地喂完奶粉,才猛然发觉自己顺手拿过来的药片没了。

正当奶奶不知所措时,仅有一岁多的宝宝开始猛地出汗。于是紧张地奶奶慌忙拨通了120电话,并且告知了孙女士和丈夫。可等孩子被接到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了。

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孩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不幸的是,他因为血糖过低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处于植物人状态。

泪水如决堤一般从孙女士眼眶流出,哀求着医生尽最大力救自己的儿子。可医生也摇了摇头,因为这个孩子是非常严重的低血糖脑损伤,会留下很多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目前也还是植物人状态。救治方法就只能依靠康复治疗来逐步恢复孩子的意识,但后遗症会有多严重,还要康复后一点点观察。

目前这个小男孩经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已经逐步从植物人恢复了一点微意识,可恢复之路仍漫漫,道阻且长。

结合这个不幸的事件,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为何低血糖会对新生儿造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以及哪些因素会造成婴儿低血糖,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一失足成千古恨,宝宝血糖要注意

目前临床上将患儿血糖低于2.2mmmol/L作为判定低血糖的标准,而当患儿血糖低于2.6mmol/L时,就要通过医疗手段进行干预了,这个标准称之为低血糖事件的临床处理阈值。

新生儿血糖的检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直到1959年一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新生儿低血糖可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国际上才开始逐渐重视起来。

随着全世界医学界对于新生儿低血糖的重视,很长一段时间,该病发病率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但根据最近报道显示,全世界新生儿人群中,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者达30%左右;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是高达触目惊心的51%。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新生儿患者低血糖数据回升呢?

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主要分为母体和胎儿两部分。

对于母体来说,最大的致病因素就是妊娠糖尿病了。因为患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增加了患儿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风险。

而新生儿出生后血糖供应中断,自身的高水平胰岛素易引发新生儿低血糖。对于孕产妇来说,应在妊娠期积极做糖耐量检测,合理搭配饮食,注意多运动。

此外,孕妇在分娩前24小时使用类似β受体阻滞剂、地塞米松、磺脲类降糖药、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中含有的一些物质会导致胰岛素升高或者血糖降低;还有就是一些产妇自身有代谢性疾病或者内分泌家族史

对于胎儿来说,自身血糖含量只有母体的70%-80%左右,为适应和快速储存能量,胎儿在妊娠晚期对葡萄糖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所以早产儿或者体重特别低的患儿就会因妊娠晚期肝脏糖原储备不足导致低血糖的出现。

此外,溶血性贫血、产时缺氧、红细胞增多症等都会导致患儿出现低血糖。

那么新生儿低血糖为什么让人这么噤若寒蝉呢?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于葡萄糖的有氧代谢。而大脑不同于肝脏,肝脏本身有储存糖原的能力,大脑只能依靠血液循环来供给葡萄糖。

所以当新生儿肝脏没有储备足够的糖原时,或者胰岛素过高致使糖流失加快,大脑能够获取的葡萄糖数量就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大脑获取的能量不够。

此外,当我们机体血糖浓度显著下降时类似乳酸、甘油、游离脂肪酸这些物质会代替葡萄糖为大脑提供能量。不过这些物质既不是最佳功能体,反而会破坏大脑的一些功能或者结构。

所以,不管是成人还是新生儿,低血糖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对我们的大脑的伤害,对于新生儿来说,本身大脑功能发育就不完全,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会更多。

对于新生儿来说,轻度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增高所导致的体征,比如大汗、脸色苍白、震颤、呕吐、饥饿、呼吸不均匀、心动过速等;

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葡萄糖缺乏致使的呼吸暂停、肌张力低、哭声弱、惊厥、淡漠、嗜睡甚至昏迷等。这些症状如果及时治疗或随着病情好转,都会逐渐消失。

不过,一旦病情更为严重,会对孩子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很可能就会像孙女士的宝宝一样,留下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植物人、智力发育迟缓或者落后、视听障碍、脑瘫、癫痫等。

最糟糕的也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鉴于新生儿低血糖如此可怕的后果,做好防止就十分重要了。

首先就是要保证母体的健康,定时积极做检,防止妊娠糖尿病或者其他代谢疾病的出现;当然,孕妇在妊娠期间不可随意私自吃药,以免药物副作用影响胎儿健康;注意膳食平衡和自身安全,防止意外早产,胎儿体重过轻的情况出现。

临床上建议孕妇生产之后尽早不少于一小时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鼓励尽可能母乳喂养,不推荐直接糖水喂养;分娩后24小时内喂养间隔时间不超过3小时

这是因为母婴皮肤接触可以通过刺激母子双方的皮肤-神经系统以提高并稳定新生儿的血糖水平,此外还有保暖、镇静、促进心肺稳定的作用。尽早吸吮奶水是因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刺激新生儿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从而升高血糖。另外,母乳喂养还可以升高血亦能刺激酮体分泌,有助于血糖稳定。

在新生儿出生后状态稳定后,也要严防孩童误食降糖药、降糖激素的事情发生,以免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对于我们来说,低血糖是极易被忽视但又伤害极大的病症,这不仅仅只是针对于新生儿。成年人低血糖更是容易被忽略。

不是血糖高才有危害,低血糖亦是洪水猛兽

因为糖尿病目前在临床上无法完全治愈,所以很多人传统印象里,高血糖很可怕,因为它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其实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一点不比高血糖小。打个比方,高血糖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瓦解我们的免疫系统,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而低血糖严重时可以迅速致使我们大脑出现损伤。

医学上,将非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的情况称之为低血糖。

造成我们低血糖的原因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因素包括饮食不良、挑食、饿一顿饱一顿、过度节食减肥、长时间不进食会导致我们体内的血糖含量异常减少,不能满足机体正常需要,从而诱发低血糖;

此外,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内吸收的糖分变少,无法满足人体各器官代谢时的消耗也会导致低血糖;还有就是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体内糖分消耗太大又没来得及补充,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而病理因素主要是和内分泌疾病、肝病、遗传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不管是哪种因素造成的低血糖,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低血糖发作时,轻者会出现头晕眼花、饥饿感、心慌、出虚汗、软弱、 面色苍白、颤抖等现象;严重时可能产生四肢发冷、抽搐、惊厥、昏迷、癫痫样发作等症状。

另外,血糖低会致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变强,从而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如心律失常、心梗等。

再者,低血糖会造成脑细胞死亡。血糖过低或者反复低血糖会造成大脑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语言、执行、理解、判断等多项能力失衡。这些致中枢神经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甚至痴呆

相比于普通人,糖尿病人合并低血糖概率会更高,除了上述的危害以外。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体内的各类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高血糖,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由于低血糖会对心脑造成很大的损伤,所以如何预防低血糖,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的。

四点做得好,血糖烦恼少

1.好的饮食习惯不能少

每日三餐要做到定时定量,食物搭配要多元化。我们每餐既要吃米面之类的主食,也要吃肉菜蛋等副食,以及适当搭配一些水果。只有身体营养均衡,才能最有效的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早餐要吃好

胃肠道经过一夜的消化,以及身体各部位运行的消耗,所以早起后人体血糖比较低。因此早餐不能“应付”,不然机体空腹经过一上午工作或者运动的消耗,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3.运动少不了

如果长期不锻炼,偶尔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机体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所以平时我们要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提高自身体质、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此外就是运动前后要记得补充一些糖原,类似饼干、牛奶这些。

4.治疗相关疾病

如果有前文提及的一些原发性疾病,应积极治疗并时常做好血糖检测,防止低血糖频繁发作。

对于糖尿患者来说,除以上说的几点之外,也要注意夜间血糖。可以睡前进食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防止夜间突发低血糖的情况。

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或者身边有人低血糖。可以尽早让患者吃一些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如糖果、点心等,或者喝一杯含糖的水缓解症状。然后一定要注意休息,短时间内不宜高强度的学习或者运动。此外,24小时内要严密监测血糖及身体情况,必要时可以去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若情况比较严重,比如大汗淋漓甚至意识障碍、昏迷等,一定要尽快送往正规医院治疗,尽快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

写在最后

低血糖的防治看起来比较简单,然而如果低血糖经常发生,且持续时间又长,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给身体造成进一步的危害。因此大家要提高思想认识,予以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郭珊珊.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HbA1c、hs-CRP的表达及其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1)[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3.丁明明,周丛乐.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4.王喜梅,WU Yong-jian,YANG Yue-jin.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5.金晨曦,郭立新.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危害与救治[J].临床内科杂志

6.孟昭群.青春期低血糖,关键是早防[J].江苏卫生保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